近年來,頁巖氣在國內掀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。無論是知名央企、地方國企,還是上市公司、民營企業都參與其中,但頁巖氣開發背后并不“熱”。
頁巖氣開發困難重重 成本居高不下
從2009年到現在,我國仍處于頁巖氣開發初期階段。近日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石油地質學家翟光明表示,目前,我國在頁巖氣開發困難的原因很多。很多,包括技術不熟練,特殊的地質條件及對外來裝備的“消化不良”等。
據《南方能源觀察》雜志報道,在重慶涪陵區焦石壩區塊,優化后的單井投資達到9000萬元,盡管在現場實施的過程中這一成本有所減少,但單井開發依然需要8500萬元的投資,其中鉆井投資3800萬元,壓裂試氣4100萬元,地面工程600萬元。
頁巖氣開發難題多利潤低 民企多觀望
僅從鉆井周期來看,由于開發經驗不足,北美30天可以鉆好的井,在中國可能需要60~90天,而每天的鉆井成本就高達十幾萬元。此外,國內頁巖氣產區地質條件復雜,埋藏深度較深,增加了鉆井成本。
“四川盆地深度比較深,且地層難打,鉆井完成之后還要打水平井,再加上分級壓裂,所以成本比較高。”翟光明表示,在降成本方面,我國還需要一個過程。
除了地質復雜,對開采技術的消化不良也是造成鉆井周期長、成本高的原因之一。國際知名油田技術服務公司貝克休斯(中國)油田服務有限公司北亞區戰略性業務拓展經理卜范慧表示,“實現國產化是可以把成本降下來。但目前國內技術跟國外還有很大差距。”一項技術不一定適合于所有場所,需要因地制宜進行改善。如果拿不到技術精華,只是簡單功能拷貝,就不能抓住技術核心,無法推動開采進度。
投入多利潤少 民企多觀望
“整體的開發程度非常低。”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,雖然中石化在涪陵的開發進展超預期,但目前頁巖氣開發巨大的不確定性,還是讓很多企業處于觀望中。甚至沒有一家拿到區塊的民企進入實質鉆探階段,都還在做地質勘察。對此,卜范慧解釋道,目前中國還處于頁巖氣開發的初級階段,前期投資非常大,對于自負盈虧的民營企業來說,其利潤率是非常低的。
據了解,由于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,諸多企業處于進退兩難的窘境。而且目前的開發風險非常大,投資近億元才能打一口進。若打出的只是一口干井或是產量非常低,近億元的投資相當于打了個水漂。
一般情況下,頁巖氣產量衰減很快,第一年產量遞減率可達到70%甚至更多。“國內頁巖氣井的衰減期比美國要好一些,但高產時間也降得很快。”翟光明表示,國內頁巖氣井空隙度和滲透率都較低,所以,初期產量較高,但很快也會下降,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可穩產一段時間。
正因為頁巖氣快速衰減的特性,在沒有找到確切的鉆井口前,企業大多不敢進行大規模投資。另外,據業內人士透露,目前對民企開放的區塊利潤不大。因好的資源都在“兩桶油”的傳統油區,所以部分民企目前處在準備階段,等待好的開放機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