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過多年技術改造,現有的生產裝備已居業內先進水平,企業已從原來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
用機器更加劃算,企業何樂而不為呢?但對那些不夠“機械”的工序,能實現機器換人嗎?日前,在精工閥門有限公司,公司董事長楊連成看著剛到位的立式加工中心,高興地伸出自己的手指比劃說,投資機器不僅僅是資本投入,提升勞動者素質,將是機器換人后的又一個新課題。
機器換人后,設備的調試、使用和日常維護,都對員工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為了使機器換人紅利效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。精工閥門每年要投資上百萬元用于生產、質保裝備、員工技能的改造和提升,保持生產工藝及裝備處處領先。
“一線工人從原來的250人左右下降到現有的180人,生產車間基本實現數控化、智能化,公司柔性生產裝備已占90%以上。”精工閥門董事長楊連成告訴記者,公司經過多年技術改造,現有的生產裝備已居業內先進水平,企業已從原來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。
“機器換人”,促進產能提升
在精工閥門公司的機加工車間,到處是機聲隆隆,一派繁忙景象。在數控機床前,工人們嫻熟地操作著數控按鈕,實現著“機器換人”帶來的高效生產力。自實施“機器換人”計劃以來,公司相繼投資近1000萬元對蝶閥、球閥車間和產品性能檢測中心進行技改,目前該技改項目已順利完成并投入生產。
圍繞“機器換人”,公司根據新產品生產的要求,配置最先進的技術裝備,解決技術工藝瓶頸。同時,對普通機床進行淘汰和更新升級,購置加工效率更高、性能更好的數控機床和柔性加工中心等來提升生產水平。楊連成說,隨著行業新材料新工藝改進的提速,購置先進的生產裝備,無疑能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,為產品競爭“添磚加瓦”。
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是競爭中脫穎而出的“殺手锏”。今年,精工閥門一口氣研發完成了3項新產品,其中“聚合釜底閥”被列入2013年國家火炬計劃項目,“頂裝楔式偏心硬密封球閥”和“復合密封高性能閘閥 ”被例入2013年省級新產品開發項目,一條集信息、標準、設計、研發、試驗與檢驗于一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驅動模式逐漸形成并成熟。
“三全管理”,叫響品質創新
在精工閥門斥資300多萬元創建的無損檢測室里,質檢員正認真核對著產品各項參數和技術口徑,通過嚴格的質量控制,確保每一個產品都能讓客戶滿意。質檢員說,凡出廠的產品都要送到這里來做全方位的體檢,只有各項指標都符合行業標準的產品才能順利通過檢測,最終輸送到公司在國內外的眾多客戶手中。
“我們致力于先進的質量管理模式探索,在業內率先建立起‘全員、全方位、全過程’的‘三全’質量管理模式,公司從董事長到基層員工,從產品質量到服務質量,再到環境質量和工作質量,從原材料采購到每一道生產工序,到終端產品使用服務與客戶維護,都實行質量把關,將責任落實到每個崗位每個環節,形成人人抓質量,處處抓質量的管理格局。”公司常務副總謝建國說。
與此同時,精工閥門還率先在行業內推行“質量年”活動,將質量管理模式從內部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,將其先進的質量管理模式和經驗“移植”給上游廠家,通過現場指導幫助,嚴格把控,實行資源共享,促進供應商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。通過“質量年”活動的開展,如今精工閥門擁有了一批品質穩定、管理有素的上游供應商,擺脫了瓶頸制約,加快了發展步伐。而憑借著過硬的產品質量,公司承擔了溫州市質量趕超項目,成為龍灣閥門行業首批獲此殊榮的企業之一。(記者 龔保衛)
|